http://wolfenstein.pixnet.net/blog/post/3001147
完全不熟的雜誌 不過剛好有用到這方面資料 就轉錄一下
現在部落格沒事都會關站or收掉 網路連結也會消失 有的文章還是要幫忙備份@@
(除非你跟google很熟可以去他們那裏問XDXD 但找起來還是會累死你吧)
電子森林 停刊十年後 ~〈神奇地帶〉全面探討~
猛然憶起今年十一月就是〈神奇地帶〉(以下簡稱〈神奇〉)停刊滿十週年了。這份出刊為期三年半的雜誌,影響了無以計數的年輕動漫愛好者。
我剛好趕上〈神奇〉的最後一年。當時正在迷《鋼彈》模型玩具的我,原本只是把它當成《鋼彈》的資訊誌來看。但一期期看下來,漸漸發現動漫畫的天地原來可以這樣不斷探索下去,不是只在看完作品時結束,或者買買玩具而已。當我決心繼續探索下去時,突如其來的停刊令我錯愕不已,也頓失情報來源。
十年來,我們目睹台灣漫畫市場的消長和漫畫創作的興衰,經歷網路一日千里的發展,資訊越來越容易取得。〈神奇〉的部份製作群與受〈神奇〉影響的青年動漫迷們,在十年中相繼創辦各種組織與刊物,希望繼承再興〈神奇〉的影響力,這些年來也有了各自的成果。趁此週年時分,我想分析一下〈神奇〉的特色與影響所在,思考如何在環境劇變的今天,延續它的成果。
不可忽略的是,自創刊起,〈神奇〉的主要身分一直就是一本「情報誌」。在無版權限制的盜版時代,〈神奇〉與另一本〈先鋒動畫〉都大量翻載日本主要動畫雜誌(〈アニメージュ〉、〈NEW-TYPE〉)的新作彩頁、訪談、動畫設定稿與連載漫畫(最有名的當屬《五星物語》)等內容,可以說其實是日本動畫雜誌(與一部分模型雜誌)的「綜合翻拷誌」。(在最後一年,〈神奇〉才開始加入自行整理的全球動漫情報,本土同人情報「第九調查局」等。)在當時對一般動漫迷來說日本動畫雜誌極難入手,這些翻載內容便有著替代的功能:除了表面的新聞情報功能外,那些為雜誌所畫的宣傳插圖和設定稿,對喜歡的動畫迷也有欣賞收藏的意義。
但是這些功能,在漫畫便利屋與哈日精品店林立之後,便因為日系雜誌越來越容易入手而消失了。如今動漫迷可以經濟的價格賣到各式動畫雜誌與收集宣傳插圖設定稿的fan book,不會再買內容相同但翻印品質不佳(至少永遠不可能比原版好)的翻版。
而最基本的情報功能(包括中文的翻譯),也由於97年到99年台灣日本網際網路飛速興盛而被取代。動漫迷在網路上組成堅強的情報網,日本網路有什麼消息出現,很快就會有人轉譯通知,速度絕對比等日本雜誌發刊、再運到台灣來快多了,更別提還要做翻譯、翻印再作出版。
〈神奇〉的停刊並不是上述現象造成的。但這些現象在停刊後幾年逐漸浮現,成為〈神奇〉復刊的最大阻力。在資訊網與產品通路快速發展下,雜誌只能自行開發出自己獨特的情報資源與附加價值。現在〈Frontier〉雜誌以同人圈內消息與每期聘請美少女插畫家畫封面,成為它的特色和賣點。
當然,〈神奇〉並不只是單純的翻印情報誌而已。真正讓〈神奇〉有別於〈先鋒動畫〉等雜誌而影響至今的,是那些到後期佔雜誌份量越來越重的本土自創文章。這些文章大部分是介紹一部或好幾部相關聯的作品,有些則以動漫作品為分析對象,闡述作者的知識見解。(如「閒聊派」、「鋼彈研究所」、還有group 的科幻講座等專欄。)這些文章建立起〈神奇〉獨特的動漫觀點,影響了許多讀者的思考方式甚至價值觀。一直到現在,台灣本土的動漫畫專文,絕大多數仍遵循上述兩種文章形式。
事實上,在以提供新資訊為主要職責的動漫情報誌上刊載這麼多非新作的介紹分析文其實有違雜誌的本意。但是一來當時台灣與日本的動漫出版並不同步、資訊也不發達,不論新作舊作,讀者多半還是透過這些文章才知道那些作品,因此這些文章仍提供了對讀者來說"新鮮"的資訊,而其中對作品的看法也會影響讀者的好惡;二來就算已經看過那些動漫作品,閱讀別人對作品的陳述與感想也有同好交流的樂趣。而文章作者也確實是憑著動漫迷同好分享的熱情來寫作。在尚沒有網路、動漫迷的互動管道稀少,很容易感到孤立無援的當時,〈神奇〉便成為同好的「基地」。透過閱讀這些見解與分析,不受到社會認同的動漫迷漸漸培養出自我認同,相信這些在家爸媽會丟掉、學校老師會沒收的動漫畫,是有它的意義與價值的。
停刊之後,動漫文字的發表管道一度斷絕。但在94年到95年大學BBS 開始發達,許多青年動漫迷也開始集結在網路上發表各式各樣的動漫文字。在網際網路上,不但發表速度快、任誰都可以發表,而且讀者可以立即對文章做回應,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透過網際網路,動漫迷的交流社群達到前所未見的興盛狀態。另一方面版權時代開始,各出版社開始有系統地出版日本動漫畫,舊有的主流、次主流作品慢慢地都出齊了,新作的出版也與日本時間差越來越小。
在動漫畫資訊與產品越來越容易取得的時候,(以雜誌或書)出版動漫文字的意義卻越來越受到質疑。第一,由於動漫作品取得容易,讀者自己就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動漫畫,在網路上看到更大量的相關訊息,動漫文字的「新鮮度」與「影響力」因此大打折扣。往往介紹分析的作品,讀者不是早已看過,就是沒時間或心思去理會。
另一層意義:「同好交流、建立自我認同」,也已經由數量龐大的網路動漫社群完成了。因為如此,這些年動漫文字的出版多半會以另一種目標作為理由:「推廣動漫文化、深刻動漫思考」。希望藉由出版動漫文字加廣加深動漫文化,使動漫畫獲得社會的認可與重視。
〈神奇〉時代吸引著動漫迷的文字風格,一直影響迄今。但是如今這個目標,要面對不同的讀者群與寫作需求。自然需要另一種思考。首先就是要考量上述兩種文章形式的作用、特性與書寫需求。為行文方便,我將它們簡稱為「介紹文」和「分析文」。
完全不熟的雜誌 不過剛好有用到這方面資料 就轉錄一下
現在部落格沒事都會關站or收掉 網路連結也會消失 有的文章還是要幫忙備份@@
(除非你跟google很熟可以去他們那裏問XDXD 但找起來還是會累死你吧)
電子森林 停刊十年後 ~〈神奇地帶〉全面探討~
猛然憶起今年十一月就是〈神奇地帶〉(以下簡稱〈神奇〉)停刊滿十週年了。這份出刊為期三年半的雜誌,影響了無以計數的年輕動漫愛好者。
我剛好趕上〈神奇〉的最後一年。當時正在迷《鋼彈》模型玩具的我,原本只是把它當成《鋼彈》的資訊誌來看。但一期期看下來,漸漸發現動漫畫的天地原來可以這樣不斷探索下去,不是只在看完作品時結束,或者買買玩具而已。當我決心繼續探索下去時,突如其來的停刊令我錯愕不已,也頓失情報來源。
十年來,我們目睹台灣漫畫市場的消長和漫畫創作的興衰,經歷網路一日千里的發展,資訊越來越容易取得。〈神奇〉的部份製作群與受〈神奇〉影響的青年動漫迷們,在十年中相繼創辦各種組織與刊物,希望繼承再興〈神奇〉的影響力,這些年來也有了各自的成果。趁此週年時分,我想分析一下〈神奇〉的特色與影響所在,思考如何在環境劇變的今天,延續它的成果。
* * *
不可忽略的是,自創刊起,〈神奇〉的主要身分一直就是一本「情報誌」。在無版權限制的盜版時代,〈神奇〉與另一本〈先鋒動畫〉都大量翻載日本主要動畫雜誌(〈アニメージュ〉、〈NEW-TYPE〉)的新作彩頁、訪談、動畫設定稿與連載漫畫(最有名的當屬《五星物語》)等內容,可以說其實是日本動畫雜誌(與一部分模型雜誌)的「綜合翻拷誌」。(在最後一年,〈神奇〉才開始加入自行整理的全球動漫情報,本土同人情報「第九調查局」等。)在當時對一般動漫迷來說日本動畫雜誌極難入手,這些翻載內容便有著替代的功能:除了表面的新聞情報功能外,那些為雜誌所畫的宣傳插圖和設定稿,對喜歡的動畫迷也有欣賞收藏的意義。
但是這些功能,在漫畫便利屋與哈日精品店林立之後,便因為日系雜誌越來越容易入手而消失了。如今動漫迷可以經濟的價格賣到各式動畫雜誌與收集宣傳插圖設定稿的fan book,不會再買內容相同但翻印品質不佳(至少永遠不可能比原版好)的翻版。
而最基本的情報功能(包括中文的翻譯),也由於97年到99年台灣日本網際網路飛速興盛而被取代。動漫迷在網路上組成堅強的情報網,日本網路有什麼消息出現,很快就會有人轉譯通知,速度絕對比等日本雜誌發刊、再運到台灣來快多了,更別提還要做翻譯、翻印再作出版。
〈神奇〉的停刊並不是上述現象造成的。但這些現象在停刊後幾年逐漸浮現,成為〈神奇〉復刊的最大阻力。在資訊網與產品通路快速發展下,雜誌只能自行開發出自己獨特的情報資源與附加價值。現在〈Frontier〉雜誌以同人圈內消息與每期聘請美少女插畫家畫封面,成為它的特色和賣點。
* * *
當然,〈神奇〉並不只是單純的翻印情報誌而已。真正讓〈神奇〉有別於〈先鋒動畫〉等雜誌而影響至今的,是那些到後期佔雜誌份量越來越重的本土自創文章。這些文章大部分是介紹一部或好幾部相關聯的作品,有些則以動漫作品為分析對象,闡述作者的知識見解。(如「閒聊派」、「鋼彈研究所」、還有group 的科幻講座等專欄。)這些文章建立起〈神奇〉獨特的動漫觀點,影響了許多讀者的思考方式甚至價值觀。一直到現在,台灣本土的動漫畫專文,絕大多數仍遵循上述兩種文章形式。
事實上,在以提供新資訊為主要職責的動漫情報誌上刊載這麼多非新作的介紹分析文其實有違雜誌的本意。但是一來當時台灣與日本的動漫出版並不同步、資訊也不發達,不論新作舊作,讀者多半還是透過這些文章才知道那些作品,因此這些文章仍提供了對讀者來說"新鮮"的資訊,而其中對作品的看法也會影響讀者的好惡;二來就算已經看過那些動漫作品,閱讀別人對作品的陳述與感想也有同好交流的樂趣。而文章作者也確實是憑著動漫迷同好分享的熱情來寫作。在尚沒有網路、動漫迷的互動管道稀少,很容易感到孤立無援的當時,〈神奇〉便成為同好的「基地」。透過閱讀這些見解與分析,不受到社會認同的動漫迷漸漸培養出自我認同,相信這些在家爸媽會丟掉、學校老師會沒收的動漫畫,是有它的意義與價值的。
停刊之後,動漫文字的發表管道一度斷絕。但在94年到95年大學BBS 開始發達,許多青年動漫迷也開始集結在網路上發表各式各樣的動漫文字。在網際網路上,不但發表速度快、任誰都可以發表,而且讀者可以立即對文章做回應,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透過網際網路,動漫迷的交流社群達到前所未見的興盛狀態。另一方面版權時代開始,各出版社開始有系統地出版日本動漫畫,舊有的主流、次主流作品慢慢地都出齊了,新作的出版也與日本時間差越來越小。
在動漫畫資訊與產品越來越容易取得的時候,(以雜誌或書)出版動漫文字的意義卻越來越受到質疑。第一,由於動漫作品取得容易,讀者自己就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動漫畫,在網路上看到更大量的相關訊息,動漫文字的「新鮮度」與「影響力」因此大打折扣。往往介紹分析的作品,讀者不是早已看過,就是沒時間或心思去理會。
另一層意義:「同好交流、建立自我認同」,也已經由數量龐大的網路動漫社群完成了。因為如此,這些年動漫文字的出版多半會以另一種目標作為理由:「推廣動漫文化、深刻動漫思考」。希望藉由出版動漫文字加廣加深動漫文化,使動漫畫獲得社會的認可與重視。
〈神奇〉時代吸引著動漫迷的文字風格,一直影響迄今。但是如今這個目標,要面對不同的讀者群與寫作需求。自然需要另一種思考。首先就是要考量上述兩種文章形式的作用、特性與書寫需求。為行文方便,我將它們簡稱為「介紹文」和「分析文」。
* * *
「介紹文」的作用就是希望讀者看了文章後會想去接觸欣賞所介紹的作品,因此它的預設讀者群自然是尚未看過其作品的人。這些讀者可能沒聽過這部作品,或知道但沒什麼興趣。為了引發他們的興趣,「介紹文」必須凸顯作品的特色所在,讓讀者相信它的優點是獨一無二、絕非其他作品所能取代的。能否成功說服讀者,自然要看作品是否真的如此優良獨特,還有文章作者的寫作功力。
但反過來說,要保持讀者的好奇心,就應當保留讓讀者自行發掘樂趣的部份。「介紹文」既然是希望讀者去欣賞原作品,那麼他就不應該將作品的內容過分引用轉述,或者一直說明其寓意議題,讓讀者失去思考空間,甚至因為枯燥的寓意而失去興趣。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太多事要做。就算是動漫迷,在看到文章之前也必定早已有大量的動漫畫在心中排隊準備購買欣賞。要讓讀者有意願看這些文章,看完後願意把介紹的作品排入購買欣賞的名單,「介紹文」實應該寫得夠扼要、夠一針見血,文章份量自然不可能太大。
「分析文」則是文章作者已經有自己的心得論點,希望藉由文章讓讀者了解並接受它。這種文章的主體其實是那些論點,作品只是做為論點的分析對象,是立論的憑依與例證。因此文章應該通篇聚焦在論點的闡述上,而不是去介紹或通篇轉述作品。「分析文」的預設讀者應該是已經看過作品甚至熟悉作品的人,沒有必要再對他們反覆說明作品的內容或優缺點。
上面說的可能很像國文課裡的老生常談。但事實是,現在有太多的動漫文字既介紹又分析、夾敘夾議夾引言。看起來文章份量不小,沒看過其作品的人只覺得讀來累人,已看過作品的人又覺得論點散漫不知所云。當然在網路上大家輕鬆閒談,東拉西扯無傷大雅。但如果要拿去出版,希望以此達成「推廣動漫文化、深刻動漫思考」的目標的話,如此為文只會使文章的力量自我抵銷,事倍功半甚至功零。文章作者應該先確立文章的對象讀者群,思考如何寫才會符合他們的需要,引發他們的興趣;而出版者則應為這兩種文章分立欄位,甚至開拓不同的發表管道,讓讀者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動漫文章,各取所需。
當然這兩類文章只是佔大多數,仍不能概括所有的動漫畫相關文類。這兩類文章的普及,反映出動漫迷的自然需求與習慣。但是要貫徹上面所講的目標,我們還需要主動提升另一種文類--動漫畫創作相關文章,就簡稱為「創作文」好了。
但反過來說,要保持讀者的好奇心,就應當保留讓讀者自行發掘樂趣的部份。「介紹文」既然是希望讀者去欣賞原作品,那麼他就不應該將作品的內容過分引用轉述,或者一直說明其寓意議題,讓讀者失去思考空間,甚至因為枯燥的寓意而失去興趣。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太多事要做。就算是動漫迷,在看到文章之前也必定早已有大量的動漫畫在心中排隊準備購買欣賞。要讓讀者有意願看這些文章,看完後願意把介紹的作品排入購買欣賞的名單,「介紹文」實應該寫得夠扼要、夠一針見血,文章份量自然不可能太大。
「分析文」則是文章作者已經有自己的心得論點,希望藉由文章讓讀者了解並接受它。這種文章的主體其實是那些論點,作品只是做為論點的分析對象,是立論的憑依與例證。因此文章應該通篇聚焦在論點的闡述上,而不是去介紹或通篇轉述作品。「分析文」的預設讀者應該是已經看過作品甚至熟悉作品的人,沒有必要再對他們反覆說明作品的內容或優缺點。
上面說的可能很像國文課裡的老生常談。但事實是,現在有太多的動漫文字既介紹又分析、夾敘夾議夾引言。看起來文章份量不小,沒看過其作品的人只覺得讀來累人,已看過作品的人又覺得論點散漫不知所云。當然在網路上大家輕鬆閒談,東拉西扯無傷大雅。但如果要拿去出版,希望以此達成「推廣動漫文化、深刻動漫思考」的目標的話,如此為文只會使文章的力量自我抵銷,事倍功半甚至功零。文章作者應該先確立文章的對象讀者群,思考如何寫才會符合他們的需要,引發他們的興趣;而出版者則應為這兩種文章分立欄位,甚至開拓不同的發表管道,讓讀者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動漫文章,各取所需。
當然這兩類文章只是佔大多數,仍不能概括所有的動漫畫相關文類。這兩類文章的普及,反映出動漫迷的自然需求與習慣。但是要貫徹上面所講的目標,我們還需要主動提升另一種文類--動漫畫創作相關文章,就簡稱為「創作文」好了。
* * *
* * *
一、獨特性:在台灣的動漫畫情報與產品與日本日漸同步的今天,我們必須提供日本主流媒體所沒有的獨特內容,並 且發掘讀者的需求,才能夠吸引讀者。
二、專業性:這十年來,動漫迷們各自有所成長,族群也越形龐大而複雜,舊有的雜誌與文類已經不可能滿足動漫族群的需求了。不論寫作或者編輯,都必須以更專業的態度來使文章出版更進步。
綜觀整個動漫界,其中心一定是動漫作品,而不是動漫文章或週邊產品。但是台灣動漫產業的嚴重衰弱,讓本地動漫界永遠缺乏在地中心,使得動漫迷再對社會大眾推廣動漫文化時一直有極大的限制。一部符合本地人需求,能感動大眾的作品,比十篇百篇說動漫畫有多好多有益的文章更具說服力。就漫畫來說,如今的產業仍提供了些許的發表管道;就動畫來說,科技的進步也大幅降低創作門檻,浮現越來越多的可能性。但只要創作不出精采的作品,再多機會與可能性也會流失掉。不幸的是,現今動漫文字幾乎都還是從讀者觀眾的角度出發,與創作相關的,也只有讀者方面空汎不清的批評,或者動漫創作者的生平八卦,對於尋找創作方向、開拓創作方法一點幫助也沒有。
關於漫畫插畫的繪圖技法,我們已經有非常多的專文專書。但那些精采的動漫作品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只是叫創作者瞪著那些作品自行參悟,效果極其有限。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創作文」,跳過作品的社會意義、無視作者的生活流水帳,專注於作品在創作上的獨到之處,與作者如何發現、建構出這些獨到之處的。唯有穿過複雜光鮮的作品表面、真正理解作者的「創作精神」,才會對創作者有所啟發。
另一方面,面對衰微的動漫產業,創作者憑一己之力很難明瞭業界的管道與機會所在。因此我們需要另一種「創作文」,探訪台灣業界的內部狀況,或者請業界人士作專訪專文,使產業構造透明化、管道公開化。業界狀況的昏暗不清,會使人裹足不前,也會使能力不足的人因為盲目的熱情投入,然後滿身挫折地離開。如果能讓人確實了解業界的艱辛程度與機會所在,反而可以讓人量力而為,讓真正的有志之士勇於投入。
當然上述的文類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並不是一般動漫迷可以輕易做到的。但是對於要晉身出版界,期望成為「專業動漫推廣者」的人來說,我相信他們有能力也有責任去實踐它。
關於漫畫插畫的繪圖技法,我們已經有非常多的專文專書。但那些精采的動漫作品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只是叫創作者瞪著那些作品自行參悟,效果極其有限。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創作文」,跳過作品的社會意義、無視作者的生活流水帳,專注於作品在創作上的獨到之處,與作者如何發現、建構出這些獨到之處的。唯有穿過複雜光鮮的作品表面、真正理解作者的「創作精神」,才會對創作者有所啟發。
另一方面,面對衰微的動漫產業,創作者憑一己之力很難明瞭業界的管道與機會所在。因此我們需要另一種「創作文」,探訪台灣業界的內部狀況,或者請業界人士作專訪專文,使產業構造透明化、管道公開化。業界狀況的昏暗不清,會使人裹足不前,也會使能力不足的人因為盲目的熱情投入,然後滿身挫折地離開。如果能讓人確實了解業界的艱辛程度與機會所在,反而可以讓人量力而為,讓真正的有志之士勇於投入。
當然上述的文類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並不是一般動漫迷可以輕易做到的。但是對於要晉身出版界,期望成為「專業動漫推廣者」的人來說,我相信他們有能力也有責任去實踐它。
* * *
上面對雜誌作了各方面的分析與思考,其實不外乎兩大方向:
一、獨特性:在台灣的動漫畫情報與產品與日本日漸同步的今天,我們必須提供日本主流媒體所沒有的獨特內容,並 且發掘讀者的需求,才能夠吸引讀者。
二、專業性:這十年來,動漫迷們各自有所成長,族群也越形龐大而複雜,舊有的雜誌與文類已經不可能滿足動漫族群的需求了。不論寫作或者編輯,都必須以更專業的態度來使文章出版更進步。
希望這可以給主事者與有志參與這個領域的人一點參考。
日本的情報誌,是既有的出版界與動漫界產業合作的專業結晶。而〈神奇地帶〉,則是在本地動漫畫產業(不是代理業)近乎於零的狀態下,由滿懷熱誠的日本動漫迷勉力撐起來的。這是動漫迷的一大成就,卻也表示日本的經驗完全不可能直接移植,必須靠我們自己摸索學習。經過這些年的跌打損傷,動漫迷終於累積了一點資源。希望能藉由大家一起反省創新,加速台灣動漫文化的成長繁盛。
原載於〈逗.貓.棒 同人創作報〉第34期
日本的情報誌,是既有的出版界與動漫界產業合作的專業結晶。而〈神奇地帶〉,則是在本地動漫畫產業(不是代理業)近乎於零的狀態下,由滿懷熱誠的日本動漫迷勉力撐起來的。這是動漫迷的一大成就,卻也表示日本的經驗完全不可能直接移植,必須靠我們自己摸索學習。經過這些年的跌打損傷,動漫迷終於累積了一點資源。希望能藉由大家一起反省創新,加速台灣動漫文化的成長繁盛。
原載於〈逗.貓.棒 同人創作報〉第34期